助听器的产品外观创新设计方法

发布时间:2022-08-22 08:30:00 作者:捷百瑞产品设计 486

     从外观设计视角出发,对助听器产品进行多样化的外观设计方法进行了探讨。采用实地调研法、比比较分析法、跨学科研究法,搜集听力障碍人群特征和辅助器材的装潢困难,从根本上寻找实用和美感相结合的需要,分析助听器的特征和设计趋向。

       探讨助听器产品的外观设计的目的,以唤起公众对听障者的团结、互助之情,并将其与当代载体融合,以形成当代“文化自信”的多元化。结论助听装置解决了“听见”问题,外观设计解决了“看见”问题,助听设备的外观设计要以提高听障者的心理健康和审美情趣为基础,同时融入经典元素、科技元素、运动元素等,整合创新以提升市场的认可率,引领助听设备产品外观设计走向多元化的趋势。

智能穿戴产品的概念

       在经济和资讯科技发展的今天,各种助听设备层出不穷,但是在外观设计方面,却很少有人去研究。由于缺乏关键技术的突破,其外观造型设计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设计师可以借鉴智能穿戴和当代非遗饰品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产品外观创新设计从材质、图案、色彩等方面进行考虑,并对助听器的外观进行细分,寻找更多的创意和机会。本研究将有助于更多的人了解听力器材,关心听力障碍者;同时,设计师也能把握听障者的需要,针对听障者的生存痛点,突出时尚、美观、技术上的突破,提升听障人士的文化观念,让其因其新颖的外观设计而成为听障群体中的时尚消费热点,并逐步融入智能穿戴产品领域,开拓更大的市场。

      因为先天发育、后天残疾、器官老化等原因,导致一些人失去了听力,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难题。为了克服听力障碍人群的痛苦,国内外的科学家不断地进行着研究,研制出了两种听力障碍辅助装置:“便携式助听器”、“人工耳蜗”。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产品外观创新设计这类产品的体积越来越小,携带能力也越来越强。意大利的科学家在1800年发现了对正常耳朵的电刺激,从而产生了听力,法国的科学家于1957年首次在听力障碍病人的耳蜗中植入了一种新的声音,从此外观设计人工耳蜗技术就应运而生了。助听器在功能上可以帮助轻、中度听障者的听力和说话的能力。它的真正功能是将周围的声音放大,再由接收机传递给听力障碍者,从而提高音量。人工耳蜗可以帮助重度听障者恢复听觉和语言沟通的功能,它可以在体内注入一种释放电流,来刺激听觉神经,代替受伤的耳蜗。随着时间的推移,听力障碍病人的选择越来越多,包括治疗、听力辅助设备、康复学习等。助听器材的选用与听力侧别、性质、程度有很大的关系,例如,对于双侧中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患者,应该优先选用助听器,对于深度(极重度)的感音神经性聋,则需要进行人工耳蜗植入。

助听器的产品外观创新设计方法

     在产品外观创新设计中,助听器和电子耳蜗应该尽可能地降低使用者的伤害和不适。助听器的外部零件不能有尖锐的边沿或凸出,其制作材料应尽量降低会导致皮肤过敏的危险。外观设计应该采用耐久的材质,其设计和打磨应该尽量减小由气流或身体接触引起的噪音。厂商为使用者提供的助听器,其主要色彩包括皮肤肤色、黑色或灰色(与发色相符)。其中,耳模是助听器系统的一部分,每一种耳模都需要在基层医疗机构用注射技术来制作。 

       智能穿戴产品的概念智能穿戴产品的产品外观创新设计还处于一个新的技术阶段,研究的是能够穿戴、整合到服装或配件中的便携数码产品。智能设备是一种具有一定数字技术的移动终端,它的重量轻,便于携带,能够与手机或其它终端相连。中国是一个新兴的智能穿戴设备市场,2012年的市场规模达到8.9亿元,2015年达到26.1亿元,其中以生活保健类智能可穿戴设备最为热门。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科技相关的公司、公司纷纷将目光投向可穿戴式的智能产品的设计。谷歌眼镜、苹果手表等将科技和时尚结合的概念传播到世界各地,因此,智能珠宝也因此成为高新人士跨领域的新基础。智能珠宝专注于珠宝的特性和技术内核,注重外观造型材料和人机互动等核心技术的开发。

       多元化产品外观创新设计模式的设计模式包括设计对象、文化元素、元素提取、元素提取、外观设计方法、产品载体、系列化文创品七大要素。在这里,设计的物体是一个输入的;文化创意系列产品是出口项目;文化元素、设计元素属于核心元素;元素提取角度、设计方法属于方法,产品分类属于资源库。各个组成元素的组合运作,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设计过程。要使助听器材的产品实现多样化,就必须要从市面上搜集到的相关信息,通过比较分析的方式,提取出具有特定特征的元素,并将其转化为具有特定特征的产品。